close
原標題:五月五,話說端午
小編說:
‘少年強,則國強’, 在傢傢都對孩子特別重視的今天,農歷五月是夏天的開端,與公歷的‘六一兒童節’幾乎相合,進入現代,人們把端午節又稱小孩節、娃娃節、兒童節。古老風俗與現代時尚水乳交融,今天就讓小編跟你聊聊端午節的那些文化吧!
—
—
話說端午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剪虎頭,貼門上;煮粽子,香廚房。蘿卜片,曬雄黃;扣花絨,掛香囊;采朵梔花戴頭上,出門一望麥兒黃。小孩子,愛端陽,洗過百草湯,再穿花衣裳。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是端陽。”這些民謠朗朗上口,在各地廣為流傳、句式長短不一、內容大致相同,是對端午節民俗風情的真實寫照。
據“歷史典藉”記載,春秋戰國以前,民間把五月視為“毒月”、 “惡月”,五月初五“重五”,是五毒之首 ,把這一天稱為“端五”,後來統稱叫端午節、五月端 ,還有稱為五月節、夏節、艾節等。這一節日在上古時代是“滅毒蟲”、避瘟疫、驅邪魔,保後代平安的日子 。當時形成和流傳到現在的一些風俗習慣,都與這一樸素的願望有關,這也反映我們祖先“一切為瞭孩子”的良苦用心。就是用現代科學觀點分析,“插艾蒲”、點艾繩、用艾熏屋、喝雄黃酒、洗“百草湯”、掛香囊對人的健康也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端午節的節日氛圍可與春節比美,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端午節起源說法眾多,其中以紀念屈原說影響最為廣泛。
01
紀念屈原說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台中滴雞精門市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瞭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瞭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瞭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瞭,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瞭。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瞭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02
紀念伍子胥說
端午節起源傳說相關人物:屈原與伍子胥。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裡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03
紀念孝女曹娥說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為紀念東漢(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瞭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孝女曹娥之日。
04
源於古越民族圖騰祭說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長江中下遊廣大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有一種幾何印紋陶為特征的文化遺存。該遺存的族屬,據專傢推斷是一個崇拜龍的圖騰的部族——史稱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紋飾和歷史傳說示明,他們有斷發紋身的習俗,生活於水鄉,自比是龍的子孫。其生產工具,大量的還是石器,也有鏟、鑿等小件的青銅器。作為生活用品的壇壇罐罐中,燒煮食物的印紋陶鼎是他們所特有的,是他們族群的標志之一。直到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端午節就是他們創立用於祭祖的節日。
05
龍的節日說
這種說法燕窩推薦來自聞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他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
其主要理由是:
(一)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水裡常被蛟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
(二)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系尤深,況且吳越百姓還有斷發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
(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絲系臂”的民間風俗,這應當是“像龍子”的紋身習俗的遺跡。
06
惡日禁忌說
漢代人認為,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且有“不舉五月子”之俗,即五月五日所生的嬰兒無論是男或是女都不能撫養成人。一旦撫養則男害父、女害母。甚至出現瞭“五月到官,至免不遷”,“五月蓋屋,令人頭禿”等說法。這一習俗至遲從戰國開始流行,迄至漢代盛行不衰。此俗在漢人王充的《論衡》、應劭《風俗通》以及《後漢書》中,多有記載。五月五日是惡月惡日,以除瘟、驅邪、求吉祥,因而出現瞭相關的文化活動,形成瞭頗有特色的端午節。
07
夏至說
首倡夏至說者為黃石先生,1963年他在《端午禮俗史》(香港秦興書局1963年出版)一書中提出,端午節如涓涓之水發源於遠古時代,三代匯為川流,秦漢擴為河,唐宋納百川而成湖海。
端午節源於夏至說聞世後,學者吞吐百傢,從更廣泛的視野去研究。1983年,劉德謙先生在《端午始源又一說》(《文史知識》1983年5期)中,認為端午來自夏、商、周時期的夏至,且提出端午節中“鬥百草”、“采雜藥”等與屈原無關。劉德謙在《“端午”始源又一說》和《中國傳統節日趣談》中,提出三個主要理由:(一)權威性的歲時著作《荊楚歲時記》並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節日風俗,卻把吃粽子寫在夏至節中。至於競渡,隋代杜臺卿所作的《玉燭寶典》把它劃入夏至日的娛樂活動,可見不一定就是為瞭打撈投江的偉大詩人屈原。(二)端午節風俗中的一些內容,如“踏百草”、“鬥百草”、“采雜藥”等,實際上與屈原無關。(三)《歲時風物華紀麗》對端午節的第一個解釋是:“日葉正陽,時當中即端午節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節又可稱為天中節。由此端午節的最早起源當系夏至。
2006年12月在韓國首爾舉辦的國際學術會上,中國社科院民族學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何星亮先生,再度完善瞭夏至說,又提出端午節即夏至。
08
源於蓄蘭沐浴說
據《禮記》載,端午源於周代的蓄蘭沐浴。古人五月采摘蘭草,盛行以蘭草湯沐浴、除毒之俗。《大戴禮記·夏小正》:“五月,……煮梅,為豆實也,蓄蘭為沐浴也。”屈原《九歌·雲中君》:“浴蘭湯兮沐芳,華采衣兮若英。”南朝梁人宗懍《荊楚歲時記》雲:“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此俗流傳至唐宋時代,又稱端午為浴蘭之月。
09
紀念介子推說
據東漢時期蔡邕《琴操》中載,端午節系為紀念先賢介子推。
010
源於勾踐操練水軍說
宋代高承《事物紀源》刊文,端午源於春秋時期越王勾踐於是日操練水軍。
過端午節的其他國傢有哪些?
1、日本
日本人過端午的主要活動是為瞭避邪而吃粽子和柏葉餅,並喝菖蒲酒。
在日語中“菖蒲”和“尚武”是諧音,所以端午節漸漸變成瞭男孩子的節日。
為瞭讓男孩們茁壯、健康成長,將來事業有成,人們在傢門口豎起鯉魚旗,擺上武士偶像、盔甲和戰帽,有望子成龍的意思。
2、新加坡
新加坡華人都知道端午節,每當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到來時,人們總不會忘記吃粽子、賽龍舟。端午節前後,新加坡的東海岸公園會舉行精彩的龍舟邀請賽,來自世界各地的龍舟隊伍雲集於此,一較高低。
3、韓國
韓國的端午活動豐富多彩,通常要持續20多天,進行端午祭時,會舉行假面舞劇、投壺、摔跤、蕩秋千、跆拳道比賽、高校足球賽等活動,這些都是極具韓國地方特色的。“江陵端午祭”是韓國江陵市市民祈求豐收和安康的大型民俗活動,也是韓國端午活動的典型代表。據韓國學者考證,江陵端午祭的由來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
4、越南
越南也是在陰歷五月初五過端午節,他們的主要內容是吃粽子、端午驅蟲。父母會給孩子們準備很多水果、身上戴五彩線編織的吉祥符,大人們會飲雄黃酒,並在小孩身上塗雄黃酒驅蟲。而且,越南人認為,吃粽子可以求得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端午吃粽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堿,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堿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時人周處《嶽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瞭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裡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臺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傢傢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和端午有關的詩詞有哪些?
端午滴雞精門市
節孕婦滴雞精分端午自誰言,
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
不能洗得直臣冤。
——文秀雞精禮盒
五月五日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
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後蹤。
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
——梅堯臣
和端午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有,隻留離騷在世間。
——張耒
端午諺語
蛤蟆蝌蚪躲端午。(北方)
有錢難買五月五日旱。(山西)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北方)
癩蛤蟆躲不過五月五。(北京)
端午請菩薩,端六發烏賊。(江浙)
良辰當五日,偕老祝千年。(江蘇)
端午不戴艾,死去變妖怪。(西北)
喝瞭雄黃酒,百病遠遠丟。(山西)
午時水飲一嘴,較好補藥吃三年。(山東)
喝瞭雄黃酒,百病遠遠丟。 (山東)
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江浙)
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瞭端午粽,還要凍三凍。(江浙)
未食五月粽,被褥不甘松。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未食五月粽,破裘毋甘放。未食五月粽,寒衣勿入櫳。未食五月粽,寒衣未入櫳。食過五月粽,寒衣收入杠,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未食五月粽,寒衣不入櫳,食過五月粽,不夠百日又翻風。(廣東)
端午申遺
2009年5月,中國已啟動端午節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程序,申報的遺產名稱為“中國端午節”,由湖北秭歸縣的“屈原故裡端午習俗”、黃石市的“西塞神舟會”及湖南汨羅市的“汨羅江畔端午習俗”、江蘇蘇州市的“蘇州端午習俗”四部分內容組成,申報材料由三省聯合“打包”。2009年10月,中國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遞交瞭申報表和相關材料。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2009年9月30日在阿聯酋阿佈紮比審議並批準瞭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端午節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
—
來源:傢教智慧
責編:章文姬
和孩子一起過個熱鬧端午節吧!贊!
責任編輯:
聲明:本文由入駐搜狐公眾平臺的作者撰寫,除搜狐官方賬號外,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場。 閱讀 () 投訴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